一、先明確壓差梯度設計核心原則
單向氣流原則:通過壓差控制,確保氣流從 “高潔凈級區域→低潔凈級區域" 單向流動,杜絕反向串流(如外界非潔凈空氣滲入屏障區,或屏障區內污染空氣擴散至潔凈區);
梯度合理原則:相鄰區域壓差差值需足夠阻止空氣串流(通?!?Pa),但差值不宜過大(≤15Pa),避免壓差過大導致氣流紊亂、噪音超標,或人員操作時門體難以開關;
功能適配原則:根據區域功能(如飼養、實驗、檢疫、廢棄物暫存)的污染風險,差異化設定壓差,高風險區域(如檢疫間、廢棄物間)需為負壓,低風險潔凈區域(如潔凈飼養間)需為正壓。
二、按區域功能劃分壓差梯度層級
屏障環境動物實驗室通常按 “外區(非潔凈區)→過渡區→核心潔凈區→污染區" 劃分層級,各層級壓差梯度需逐級過渡,具體設定如下:
1. 第一層:外區(非潔凈區)—— 壓差基準層
外區指實驗室外部環境(如走廊、辦公區)或屏障系統外的輔助區(如普通物料倉庫),作為壓差設計的 “基準零壓層",無需主動控壓,僅需確保與相鄰過渡區的壓差穩定。
2. 第二層:過渡區(潔凈緩沖層)—— 正壓過渡,阻斷外污
人員凈化區(換鞋間→脫外衣間→穿潔凈服間→風淋室):從外區到核心潔凈區,壓差逐級升高,具體為:
脫外衣間:相對于外區正壓 5-8Pa(初步隔離外區粉塵、異味);
穿潔凈服間:相對于脫外衣間正壓 5-8Pa(進一步凈化,避免穿衣時受外區污染);
風淋室:相對于穿潔凈服間正壓 8-10Pa(風淋過程中形成 “氣流屏障",吹除人員表面浮塵,防止帶入核心區);
物料凈化區(物料接收間→消毒間→傳遞窗):
物料消毒間:相對于外區正壓 5-8Pa(消毒過程中防止外區污染干擾);
傳遞窗:相對于消毒間正壓 8-10Pa(傳遞物料時,通過高壓氣流阻止空氣串流,且傳遞窗需設 “互鎖裝置",兩側門不可同時開啟)。
3. 第三層:核心潔凈區(SPF 動物飼養 / 實驗層)—— 高正壓,保障無菌
潔凈走廊(連接飼養間與實驗間的通道):相對于風淋室 / 傳遞窗正壓 5-8Pa(作為核心區的 “氣流緩沖帶",確保走廊空氣流向兩側區域);
SPF 動物飼養間:相對于潔凈走廊正壓 5-8Pa(飼養間是核心區中潔凈度最高的區域,需通過正壓阻止走廊內可能的微量污染,溫度 22-24℃、濕度 45%-60%,換氣次數 15-20 次 /h);
潔凈實驗間(動物給藥、取樣、解剖等操作):相對于潔凈走廊正壓 5-8Pa(實驗間雖有操作,但需與飼養間保持同等正壓,避免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擴散至飼養間,實驗臺需配局部排風罩,確保操作區氣流穩定);
潔凈輔助間(潔凈飼料 / 墊料儲存間、無菌水制備間):相對于潔凈走廊正壓 5-8Pa(與飼養間潔凈度一致,防止物料受潮或受污染)。
4. 第四層:污染區(風險控制層)—— 負壓隔離,防止擴散
動物檢疫隔離間(新引入 SPF 動物的檢疫觀察):相對于外區負壓 5-8Pa(檢疫動物可能攜帶未知微生物,負壓可防止其產生的氣溶膠擴散,需單獨設置排風系統,排風經高效過濾后排放);
籠具清洗消毒間(使用后籠具的清洗):相對于外區負壓 5-8Pa(清洗過程中產生污水、異味,負壓可避免污染物擴散,清洗后籠具需經高溫滅菌再進入核心區);
廢棄物暫存間(動物糞便、實驗廢料暫存):相對于外區負壓 8-10Pa(廢棄物污染風險最高,需更高負壓確保密封,暫存間需每日清運,清運前對廢棄物消毒,且清運通道獨立,不穿越核心區);
污染走廊(連接檢疫間、清洗間、廢棄物間的通道):相對于各污染區正壓 5Pa(確保污染走廊的空氣流向各污染區,避免污染區空氣串流至其他區域,走廊需設獨立排風,排風經高效過濾處理)。
上一篇 : 干細胞實驗室:生命科學的探索前沿
下一篇 : 新材料實驗室布局如何劃分功能區域